banner
我是老王

我是老王

我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生活!
github
twitter
email
follow
discord user

父親(看台灣電影《搭錯車》有感)

一提到長輩對晚輩的愛,總是把母愛放在第一父愛放在後面,為什麼。為什麼我們一歌頌偉大的愛就是母愛,總把父愛排在後面呢?這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是母親跟孩子在沒有見面之前就已經共用了十個月的身體,同呼吸共命運,母親的身體就是孩子的身體,母親的營養就是孩子的營養,在孩子沒露面之前就已經有十個月的情緣了,在孩子出生之後,父親抱著孩子,看著自己的複製品,非常高興才開始產生父愛,所以父愛比母愛少了十個月,母愛是先天的,父愛是後天的,所以母愛要比父愛偉大。

而父親在中國文化中,經常說嚴父慈母,其實這個只是父母在對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不等於父親在教育過程中對孩子的愛就差。而且中國在過去是男權社會,父親承擔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更大,不可能像母親那樣一天到晚的陪著孩子。要從距離感上來講呢,父親和孩子之間的距離無形間要比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距離開要遠了點。父愛是孩子成長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現在有些孩子有點娘娘腔、女性化,跟什麼有關呢,就是缺乏父親對他切身的影響。往往孩子跟著父親可以訓練出一點勇敢,訓練出一點勇氣和敢於冒險的性格。

而且父愛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有人做過統計,孩子在 12 歲之前母愛可能更起作用。但是 12 歲之後父愛對孩子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母愛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些性格,可是父愛影響的往往是孩子的心理素質,神經類型。對於他將來走向社會能否成功起到的作用可能更大。

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到父愛可能不如母愛溫暖,可是父愛就好比 6 月份的太陽,可能發揮出來的時候你都覺得曬得慌,但是要是沒有他,你的世界將會何等的荒寒冰冷呢?

父愛無言,這裡面你會發現,往往父親和兒子之間沒有話可說,爺倆坐在一起就是說一些大道理,挺正經的東西,很少有感情的交流,但不等於父親不愛你,蔣大為唱的《北國之春》有一句:家兄酷似老父親,一對沉默寡言人。就是說長兄如父,和自己坐一起都不說話,也就是喝幾杯小酒。多年父子成兄弟,就是父愛在我們身邊,不如母愛那麼直白,直接。有時候顯得可能不那麼明顯。

下面舉個比例:也算是人的普遍感悟:

在五六歲的時候,跟鄰居小朋友吹牛,我爸爸最厲害,我爸爸最了不起,我爸爸力氣最大。  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就想自己爸爸有時候也不是那麼對啊。  到了二十歲,我爸爸想的那是什麼東西啊,太落後了!  到了三十歲,我爹當年要是想我這麼聰明,早就成功了。

到了四十歲,我爹說的好像是這麼回事,有道理。

到了五十四,哎呀,我當時要聽我爹的,這不早成功了嗎。  到了六十歲,哎呀,我爹說的什麼都對他簡直就是無所不知。

人生對父親的認識有時候會在無意間發生很微妙的變化。

所以我想提醒身邊的人:多關心一下自己父親,有時候他可望得到你的愛,但是他作為一家之主,作為曾經掌握很多資源的強者,他不願意把自己的內心的世界真實的像你袒露。跟大家說,當你的父親向你表示出,很明顯的關愛的時候,那就意味著你的父親已經衰老,更加需要我們在這個年齡給予他一定的精神上的抚慰。

所以我們要以自己的熱情回報一下對我們一生都產生巨大影響的而且揮之不去的父愛。請記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2012 年 6 月 3 日夜看台灣電影搭錯車有感遂記之,祝全天下的父親健康長壽,12 月 28 日重新編輯)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